校园里飘动的国旗,系住了节日的暖意;操场上传来的红歌声,唤醒了青春的热忱;朋友圈中多样的假期计划,勾勒出学子对家国的牵挂。这些细碎却鲜活的场景,没有宏大叙事的厚重,却洋溢着青春独有的温度——国庆的仪式感,早已融入校园生活的肌理。而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感悟,正从这些点滴中悄然生长。
课堂上的触动与社团活动的收获,共同筑牢了我们的家国认知。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听老师讲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奔走呐喊,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守治学的故事,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民族脊梁’从不是遥远符号,而是用信念与知识撑起家国的青春力量”。形势与政策课上,当老师展示我国芯片突破垄断、“嫦娥”探月逐梦深空的成就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手中的笔、桌上的书,正是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武器”。而在团组织与“四史学习教育研学社”的活动中,通过研读经典、体验非遗,文化自信悄然生长——这份对民族根脉的认同,正是爱国主义最坚实的底色。
从课堂走向生活,爱国情怀在具体行动中落地生根。校园超市里,国货货架前的选择,是对民族品牌的认同;操场边关于亚运的讨论,是为中国健儿由衷的骄傲;图书馆里备战学业的身影,是用专业本领报效国家的无声誓言。这些瞬间没有刻意的情绪渲染,却充满真诚——我们这代人的民族自豪,藏于对国货的青睐,融于对健儿的喝彩,落于对学业的专注,是理性与情感的自然交融。
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许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在社区帮扶、乡村支教中体会“小我融入大我”的真谛。正如一名支教同学所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爱国,就是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理工科学生立志科研攻关,文科同学关注基层治理,艺体专业学生用艺术作品传播时代强音、用体育精神提振民族士气……专业学习的每一步,都成为我们践行报国初心的具体实践。放眼全球,爱国既要坚守文化立场,也要具备世界眼光;既要读懂民族根脉,也要兼具开放胸怀。唯有如此,爱国情怀才能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有广阔的时代格局。
国庆不只是节日的符号,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在日常中持续汲取力量,将自豪感与责任感转化为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行动。在飘扬的国旗下,在朗朗的书声中,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与课堂讨论中,我们正以青春之笔,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爱国篇章——既要让传统在血脉中延续,更要让未来在双手间绽放。
(任思潼系法学院法学专业2024级2班学生,王伊莎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4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任思潼 王伊莎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