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江娜 文字:王晓岚 初审:王晓洲 复审:范璐 终审:廖才祥
为切实解决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办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明确专业建设方向与路径,9月29日上午9时,学院在701会议室召开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学院党政领导、环境工程系全体教师、学院教学办、学工办相关老师齐聚一堂,围绕专业招生、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凝聚共识、共商对策。

会议伊始,学院党委书记廖才祥首先通报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紧迫形势,学校近两年计划对16个专业进行调整,现实形势让专业建设与发展更显迫切。廖才祥强调,环境工程专业历经近30余年建设,不仅是全国师范高校中唯一通过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示范院校,也是四川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年就业率也一直保持90%以上。他表示,学院党政班子已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讨解决方案,此次研讨会正是要将“危机感”转化为“行动力”,通过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避免专业面临调整风险。
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师资建设、课程优化、学生指导、招生宣传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副院长赵丽娟建议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数据跟踪机制,统计生源来源、转专业比例、就业方向等数据,为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并依托学院三个重点实验室资源开设开放实验、打造专业文化墙,让学生更早感受专业氛围。实验中心主任马骏提出,要突出“化学+环境”的专业融合特色,依托学院化学学科基础,从微观原理解释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与企业、环保局的合作,引入优秀校友分享就业经验,提升学生对专业“钱景”与“前景”的信心。环境工程系主任范璐指出,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按照培养方案需到大二才接触专业课,导致专业认同感建立较晚,建议将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前置开课。
会上,学院提出三大核心举措,为专业建设划定“路线图”:其一,强化师资教学督导与师生互动。启动“党政领导+授课教师”听课机制,学院5位党政领导分别对接环境工程系15位教师,既了解教师授课情况,也借课间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收集学习反馈与发展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院对专业的重视。其二,建立“党政领导+专业教师”一对一联系学生制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准施策,学院5位党政领导分别对接四个年级,从入学适应与养成教育到学业规划教育到就业指导教育分年级开展指导。其三,创新招生宣传模式,提升专业吸引力。学院计划在明年1月(高三学生一诊后),组织专业教师走进成都市及周边普通中学,以“高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为载体,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行业趋势等内容,向高中生传递专业价值。
学院行政负责人、副院长伍晓春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意识、行动、自信”三个关键词。她指出,全体教师要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专业建设不仅关乎学生发展,更与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紧密相连;在行动上,要务实推进课程修订,将人工智能、双碳战略等前沿内容融入培养方案,主动对接学生需求,在12月学生转专业前完成“一对一”对接,通过优秀校友分享、专业教育拓展等方式留住生源;同时要坚定专业自信,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主动走出“舒适圈”,加强与环保行业的交流合作,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
廖才祥在会议尾声再次强调,学院将在各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要求尽快制定听课记录、学生联系登记表等落实方案,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他希望全体专业教师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出得好”的目标,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化学